人大代表:公车改革最大关卡在既得利益者不愿改

2013年05月29日01:59  燕赵都市报
叶青。 叶青。
漫画。 漫画。

  本报记者 李家伟/文

  5月27日下午,叶青仍勤奋地在微博上耕耘着。从12时40分到18时47分,他发了5条微博,内容分别关乎“4万亿”、镉超标大米、雾霾天气、纪检监察系统清退“会员卡”和农民工收入。但对于这位第十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,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来说,他给人们留下更深印象的,还是他十余年来对于“车改”问题的“死盯”。从身在大学到身在“官场”,他对于推动公车改革的那份执着让人们很难将他与这位身材瘦小、总是一副笑眯眯模样的“学者型官员”联系起来。

  日前,记者采访了这位以呼吁公车改革而闻名的官员。

  “做一遍比说100遍有效”

  记者:一提“叶青”这个名字,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“公车改革”,您觉得这是您期望中的效果吗?

  叶青:我最终希望别人叫我“叶车改”。虽然全国的车改只是在部分地区实行,但是,我还是充满期待。我在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公车,关注公车改革,这是我的一个目的。关注的人越多,中国离车改的那一天也就越来越近。

  记者:能够“盯”住公车改革话题十余年不放弃,这是否与您的经历或性格有关呢?

  叶青:1978年考大学,我只考上师专。1979年考入湖北财经学院(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)。1983年考上本校硕士。1986年留校任教。1997年读本校在职博士研究生。2003年5月,到湖北省统计局任副局长。沿着自己的理想而选择。比如,考大学时,别人选择了文史,我选择经济;读研究生时,别人选择财政学,我选择财政史;研究生毕业时,别人到财政部,我选择留校。留校后,我选择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。十年前选择从政。

  记者:怎么就跟“公车”较上劲了呢?

  叶青:我的专业是财政学,研究车改。又是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民主党派、官员,还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。孔子说“政在节财”,傅玄说“政在去私”,所以,我觉得我最适合谈车改问题。

  记者:倾注心力关注公车改革十余年,您能否介绍一下您所掌握的中国目前公车使用的基本状况?

  叶青:“小口径”的公车(全国党政机关加上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)200万辆,“大口径”的公车(包括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、军车),总共在300万辆以上。如果平均一辆公车一年公用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,加上私用的费用,一辆车总的费用在15万元左右,那么全国公车开支达4000亿元以上。

  记者:据您掌握的材料,目前“越野车”,尤其是进口越野车究竟在公车消费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?国家对此有何相关规定?

  叶青:越野车应该限制使用。越野车是高耗品,应该是“待用品”,集中在一起,遇到特殊情况再使用,比如抗洪抢险。越野车不应作为专车。

  记者:您是如何“开启”您个人的“公车改革之路”的呢?

  叶青:1993年广东东莞市的沙田镇开始车改,1998年大庆市车改,我都密切关注,并开始研究车改。在一次演讲中提出:哪一天我当了官,保证第一天车改。2003年5月20日,我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到湖北省统计局当副局长,当即跟局长提出,实行“叶氏车改”——— 自购私车,一月给500元补贴,出武汉市实报实销,建议双轨过渡。这样算下来,一年可节约8万元,其中包括两万折旧、4万司机费用、两万保险维修。

  记者:您的“言”似乎人们都能理解,尤其在您身处高校时;但当您实现了“由学而仕”的转变后,又是怎么做到“行”的呢?

  叶青:在官场,我更好实现我的车改理想。做一遍比说100遍有效。我不把当官看得很重,只是当做实现理想的途径。

  “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车改”

  记者:这些年来,公众对于公车改革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,有些地方还提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想法,以实现对公务用车的监管,您认为这些措施效果如何?

  叶青:公车治理,效果有限。窗户贴“公务用车”也好,安装GPS或者北斗也好,都是内部控制。安装专门牌照,老百姓看得见,但是不一定会举报。我认为最好还是与国际惯例接轨——— 实行公车改革。

  记者:您认为目前公车改革最大的“关卡”在哪里?

  叶青: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车改。

  记者:您认为,下一步“公车改革”应该在何处着力?

  叶青:适当发一点车补,取消大部分公车。少量公车集中到公车服务中心。全国一年可以节约一两千亿。

  记者:有报道提到您开车带着处长、科长去调研,门卫把您当成司机请进休息室休息;还有您骑着自行车去开会,发现全场只有自己一个人是骑车去的……是不是有时也觉得有些尴尬?

  叶青:只要想通了,就不会尴尬。我的做法是“3510”,即3公里走路,5公里骑自行车,10公里再开车或者坐地铁。去年年底,武汉通了过江地铁,我从武昌去汉口,都不开车了。利己利国的事要多做。

  记者:在中国,“车”,尤其是“公车”,您觉得还只是“车”吗?

  叶青:有的官员把公车当做一种“面子”、一种“成功”。我觉得“车”是一种生活的态度。有了车,生活更加便利,可以提高效率。公车实际上并不是给自己增加面子,你有本事自己去买车来开。

  记者:您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吗?

  叶青:我非常乐观。公车改革总有一天会实现。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,提出: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,加快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,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,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(财政部、中央编办、发展改革委、民政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、国资委、工商总局、国管局等负责)。这让人看到了希望。

  记者:作为“体制内的人”,十年来不断为公车改革鼓与呼,有哪些欣喜与遗憾?

  叶青:欣喜的是对于公车改革,老百姓支持、基层官员支持;遗憾的是有权力的官员不支持。

  “讲道理很重要”

  记者:您开微博很早,而且还开了不止一个,粉丝数量还挺多。您何以如此在乎“发出声音”?

  叶青:写微博实际上是在上课。我的做法是“非常3+2”:“3不拒绝”:不拒绝采访、约稿、讲座,“2”就是写博客、写微博。

  记者:现在人们都习惯于“围观”,不论是微博上还是现实生活中,发牢骚、骂大街的多,真正动手干起来的少,而像您这样一“盯”就是十余年的更少,您怎么看这种现象?

  叶青:在微博上说“正能量”的话,是我的责任。我的微博粉丝加起来超过360万,微博主要内容有经济数据、发展建议、公车改革、青年创业等。

  记者:您把自己当成“官员”吗?您觉得“官员”应该像您这样,还是不应该像您这样?

  叶青:我是官员中的学者,特立独行,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。我觉得每个官员都应该这样。

  记者:我注意到,无论是您微博上的言论还是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观点,都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,那就是“平和”。以一种真正具有建设性的情怀来履行一位公民的职责,在现在的一片喧嚣中,您觉得这样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是不是有些“陈旧”了?还是您认为,与那些并无多少价值的指责谩骂比起来,这样的“平和”本身就是一种力量?

  叶青:讲道理很重要。不要操之过急。微博是很好的途径,不要搞坏了好的环境。

  记者:您觉得,既然您可以关注公车改革十余年,那是不是其他公民也可以像您这样尝试着关心公共事务,甚至尝试着去参与,去质疑,去推动,去改进?

  叶青:微博提供了这种机会。每个人都是记者。微博在推进改革,几乎天天都有事情值得老百姓在微博上讨论。比如,这些天中国人在国内外题词“到此一游”就刺痛了国人,这对大家都是一种教育。

  记者:刚才问了您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吗,您有什么积极乐观的想法和大家分享?

  叶青:乐观地过每一天。送三句话:一个人时,善待自己;两个人时,善待别人;一群人时,做好自己。我自己的座右铭是吃亏是福,知足常乐,忍小谋大。

(原标题:叶青:我希望别人叫我“叶车改”)

(编辑:SN047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中共首次拥有正式党内“立法法”
  • 体育法网-李娜开门红 郑洁过关 纳达尔逆转
  • 娱乐独家:助理否认陈冠希求婚成功 旧闻被揭
  • 财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今年淡出改革重点
  • 科技雷军和小米的三年:曾做好死一回准备
  • 博客哪些国家给了中国差评 鲁迅是否偷看弟媳
  • 读书常委家属枕上弄权:后院(全)
  • 教育农民工收入超大学毕业生起薪 专家称正常
  • 育儿孕妇当街上演一分钟产女(组图)